心得集錦|【2025台新員工藝文課程】臺北海鷗劇場《國姓之鬼》

好藝Art分享——同仁心得集錦

▍活動時間:2025/08/09(六) 14:30(台北場)  /  2025/08/30(六) 14:30(高雄場)

▍活動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臺北市士林區文林路751號)/  中山堂劇場(高雄市左營區實踐路71號)

▍報名資格:以台新同仁本人為主,一人至多可攜伴一名親友。


高昌隆(證券國際處)

《國姓之鬼》是一齣顛覆性的戲劇,將鄭成功塑造成一位個性複雜、內心煎熬的鬼魂角色。不僅重新演繹銓釋了鄭成功作為歷史人物的定位與新觀點;更深刻探討權力、犧牲與台灣歷史記憶脈絡等議題! 議題設定創新,令人注目!

這齣戲的視覺表現充滿想像力,演員演出表現也極具張力;僅以兩名演員即撐起90分鐘的戲劇場面,足見其演技之精湛,實為不可多得之優秀戲劇演出。


趙紹偉(法制部)

若不是透過藝術基金會的這次活動,我想我可能不會有機會自己購票來欣賞傳統藝曲,對於歌仔戲的印象,僅存在於小時候在廟宇前,看到許多人悠然的席地而坐,看著眼前繽紛的舞台以及台上演員賣力的演出,自己也好奇,如果傳統戲曲搬到了現代舞台,那會變成什麼樣子?也基於對於本次戲劇主題的興趣,於是抱著嘗鮮的心情來欣賞本齣戲。

整齣戲由開場悠悠的說書人口白開始,先讓觀眾回憶鄭成功的歷史,並加入對於鄭成功的各種鄉野傳說,一步步的帶觀眾進入這奇幻氛圍的國姓爺打鬼、捉妖的故事,但這故事卻不僅止於傳統敘事,並不是單純在陳述一個鄉野奇談而已,在故事中後期,卻又急轉直下,帶著觀眾穿越古代及現代,進一步演繹鬼與鬼之間的對談、鄭成功的心理陰影、歷史事件重演等等,編劇上是如此的豐富,也透過二名演員的精湛演出,更加深了戲劇張力,當看到二名演員在強力冷氣房中,演到最後,全身衣服都已經被汗水浸溼,我也能體會到演員們用盡全力演出的精神,讓我在戲後,主動的去搜尋這二名演員的資料及各種訪談,經驗豐富自不必多言,且他們對於傳統戲曲有著各種創新、獨立的想法,也透過這部戲,讓我感受到傳統戲曲與現代藝術原來可以融合的這麼有趣。

最後,這部戲整體基調帶著一股奇幻氛圍,除了可以欣賞傳統戲曲的唱腔外,也揉合進喜劇元素,不少橋段都讓劇場充斥歡快的笑聲,而在深入探究鄭成功的心靈層面時,也給觀眾不少的後勁,尤其是最後鄭成功思念母親時,隨著演員撥弄著藍色布幕海浪,並撥放著緩慢而有力的浪聲時,彷彿在說著他的故事,生在海洋,末在海洋。


楊琇媛(理財商品處業務發展部)

本次活動的表演場地位於高雄人熟悉的「中山堂劇場」,記憶中小時候是電影院,舊稱「左營海軍中山堂」,但曾經荒廢一段時間,後來改裝成為表演場地,很高興歷史建築保留部分老建築再注入新生命。

對傳統歌仔戲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小時候阿嬤在午餐時間會固定觀看電視「老三台」播放,所以在劇一開始時,聽到室內劇場演奏的音樂馬上起雞皮疙瘩,室內現場演奏音效非常有感覺,除了勾起兒時回憶,更感覺印象中傳統庶民休閒娛樂有了新的靈魂。

因為不想被簡介爆雷,所以沒有事先看任何相關劇評或介紹,觀賞過程隨著劇情推進,劇中劇、時空交錯、人物角色變化..等,劇情不斷反轉堆疊,驚奇連連,由劉冠良、古翊汎兩位演員撐起全場,表演功力深厚,全場無間斷的表演,佩服兩位演員的體力。

劇中聽到許多傳統台語的俚語,印象最深刻的是井水不犯河水,台語的說法是:田無溝、水無流,非常有意境的表達,雖然聽得懂台語,但因為想了解台語發音用文字是如何呈現,觀賞過程也一邊很忙碌的在看字幕。

非常感動的是傳統的音樂、戲曲有被傳承下來,原來傳統的庶民休閒娛樂也能這麼令人感到新奇,表演方式進化,劇情引人入勝,全程一個半小時滿滿的心靈忙碌與感動,感謝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舉辦這樣的活動,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高雄的活動可以參加。


《國姓之鬼》劉冠良(左)、古翊汎(右)演出劇照  |  攝影:林育全 

演員古翊汎(左)和劉冠良(右)演出結束進行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