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台新好藝巴士】2025 TIPF 台灣國際攝影節 │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好藝Art分享—魏竹君

參與同仁|魏竹君(信託事業處投資策略部)

參與活動|2025 TIPF 台灣國際攝影節


在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舉辦的首屆2025 TIPF 台灣國際攝影節展名「民主的相機Democratic Camera」,意味以攝影紀錄的攝影師「權力」普及民眾,人人皆可用影像敘事參與討論,也帶來反思:當技術賦予每個人按下快門的權力,我們是否真正理解了影像的民主意涵?三檔主題展覽之一「史泰德與法蘭克——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在美援大樓粗獷未經修飾充斥模板工程的建築空間展出,很接近Robert Frank有點粗糙不完美的藝術創作價值取向。九月中訪北埔老街,見姜家望族之後鄧南光1929留日時手持萊卡相機,價格約等同一棟房子,曾受日本警察跟監一個月誤會為小偷,可見彼時攝影器材之昂貴。

感謝前人的努力,難得可接觸Robert Frank的展覽,還有精闢深入的導覽,貼近認識大師所見到的世界。作品2013瑞士拍賣83張8*10原作作品達66萬美金,約台幣兩千多萬,Robert擔心拍賣結果讓作品進入美術館和藏家後出不來,年輕世代難以接觸作品,因高昂保險費讓展出單位望之卻步,後德國出版巨擘史泰德想到pop up exhibition的型式,臨時搭建展間,藉由快速印刷工藝UV Printing紫外線固化印刷將攝影作品打印在高品質紙上,送到各國展間,展後銷毀。藉由新的排序方式,帶來新的觀展體驗,突破美術館畫廊因為作品太高價脆弱的困境,臺灣是第53站,成為最接近攝影家的一次機會。

美國當代攝影大師Robert Frank在1923生於瑞士蘇黎世猶太富商,因不習慣攝影師徒制,1947決定23歲遠赴紐約追尋藝術家的發展,八年後1955出版知名的The Americans美國人。其重要性不只翻開歐洲美國攝影新篇章,讓美國人民看清楚美國是什麼樣的國家。

有趣的是Robert Frank與台灣的淵源,除了和知名畫家常玉是忘年之交(畫家1895出生1949紐約相遇,約好法國巴黎交換公寓,因故未能成行,成為兩年室友與摯交),也曾經在1997實際拜訪台灣歷史博物館,時任中國時報記者李維菁報導。常玉1895生於四川富商、1919抵達巴黎,晚期落魄,原可赴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任教,並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作品,卻因途中到埃及旅行不諳政治情勢,丟失護照,最終只有作品留在台灣。Robert曾幫好友常玉在紐約辦個展,但常玉十八幅作品只售出一幅,剩下十七幅由Robert自掏腰包全數收購,從1950留到80、90年代,原本和拍賣官保持距離,後來被說動拍賣所得約台幣7200多萬,自己分毫不取,400萬捐給台灣歷史博物館,條件是每幾年要展出一次常玉的作品,6000多萬在耶魯大學設立常玉獎學金,鼓勵年輕藝術家,剩下用於修繕常玉在法國巴黎的墓。


總監曹良賓提出歷史剪報說明 Robert Frank 與 常玉 的關係


Robert於1955獲得共兩次古根漢獎學金,首度歐裔得主,彼時還不是美國公民,面臨成為美國公民的思索:Becoming、成為美國人是什麼意思?於是,展開為期兩年的公路旅行,由兩萬七千張挑選83張成書。第一版法文版且與美國版文字不同,攝影作品初期問世時受大量批評:病態的、無意義的、一片馬虎;美國人認為作品刻意醜化美國人,和認知中華美的好萊塢美國印象不同。當時Robert Frank為自己作品受到不理解的說法,引述法國政治家與作家馬爾羅"To transform destiny into awareness(透過攝影覺察命運尚有可能性)"。當時的社會主流美學仍延續藝術傳統看法的古典主義攝影,拍攝宏大敘事、平衡、印製工藝卓越(以普通人無法負擔製作成本),強調影像美感,令觀者神往許久。於是,不是紀實攝影、沒有故事劇情評論、不是抽象藝術,尋找反應內心抽象感覺的東西,無法被群眾理解。直至十年後,人們開始追問,他看到什麼?作品獲得高度評價。現代主義攝影不是為了再現眼前美好,而是將內心感受具現化;身為猶太人、異鄉人,在美國八年感受非光榮宏大敘事,更像是鏡頭呈現的,隱密、歪斜、晃動的光影。


Trolley-New Orleans by Robert Frank ,1955


攝影封面經典照片是1955美國南方紐奧良巴士上乘客的座位順序,一張照片包含種族、年齡、性別的社會規範Social norms界線(座位由前而後:白男、白女、白男童、白女童、黑男、黑女),雖本意沒有批判,但提出習而不察的問題,與立國時美國獨立宣言All man are created equal(人人生而平等)、林肯解放黑奴相互違背,隱隱令美國人不安。美國國家藝廊主任分享可觀察全書四章節的美國國旗狀態:隱約有光、有點皺皺的、束之高閣,彰顯崇高理念和現實的差距,也深刻觀察消費主義。

展覽不只有放大版的攝影作品,更展出底片選稿,還有裁切方式的改變。老人等公車與背景呼嘯而過的汽車,帶入社會脈絡,反思自由與危險,公路汽車文化彰顯自由,但汽車數量增加也使蜿蜒的公路改變美國地景。


總監曹良賓於二樓展場介紹 Gerhard Steidl 來臺策展情形


二樓展間介紹德國出版巨擘史泰德的工作方式,例如全年無休,如5/9從德國法蘭克福飛機6:30到台灣,當日來回。一年出版150本書,包含120本藝術書和30本德國文學,不到3天完成一版。在工作室旁邊自建Half tone hotel,合作藝術家要親自飛過去住在旁邊,專廚供應三餐,沒有做完不出去吃飯,方便半夜製書時有問題可以敲門,獨一無二工作方式,像是時尚老佛爺等合作愉快,合作者形容像是進入潛水艇,呈現藝術家對於書的要求。

Robert Frank最後出版的一本攝影集,包含居於紐約加拿大邊界小鎮,不想忘記的重要的人們,兒子女兒照片,晚年關係密切的伴侶朋友工作夥伴。晚年作品色調偏暗,活到95歲,經歷朋友親人的生離死別(曾有兩段婚姻,孩子一男一女卻相繼離世,女兒23歲飛機失事,兒子40多歲終因精神問題離開),作品反應生活狀態,但並沒有被經歷的苦難定義,仍然有微弱的光,燈泡、夕陽、反光,透過創作轉換苦難,成為人們對他的印象,沒有放棄希望和對生命的熱愛,回答:我如何成為Robert Frank?

隨著科技進步影像普及,人人可隨手發布限時動態個人展演的此刻,重新看當代攝影的「民主性」,也同時思考,我們如何建構新世代的民主,我們如何成為我們?